原來不是奇蹟?水下1分鐘、岸上 10 年功,民間苦撐盼政府落實休閒育樂權

編按:開創視障、聽障、肢障、漸凍人、脊髓損傷學員等共融共潛、甚至已有多人考取國際星級教練的身心障礙潛水,截至本月發展滿 10 年,不僅為臺灣累積出獨一無二的、多元障別的教學方法、驚豔國際,今年更首次招募全盲潛水員。(參考前篇報導

然而,波光瀲灩的 10 年,是民間自行靠大量人力硬扛出來的。在各大媒體無數美麗動人的故事背後,鮮少被討論的是下水前後的訓練、交通、移位、入水、登船等,各種不友善的公共環境所造成的重重阻礙與安全風險。

本篇欲呈現前篇報導中,上百名默默奮戰的身心障礙教練群、潛水員、志工等人,長年以來如何孤軍奮戰,自行摸索、面對大自然嚴峻的考驗。原來令人感動的共融與平權並非「奇蹟」,而是在政府角色缺位之下,民間自行苦撐出的 10 年風景。

本專題由臺灣身心障礙潛水協會支持,多多益善獨立報導完成。

每年6月至9月海況穩定,是臺灣身心障礙潛水考照專班開始海洋實習、磨練技術的季節。令國際驚嘆的身心障礙潛水至今在臺發展 10 年,近年團隊選定東北角和美國小旁的潛點作為訓練場地,當地海洋生態豐富、波浪平緩,每逢假日人潮絡繹不絕,是備受歡迎的潛水勝地。

不過,在礁石遍佈的天然地形下,因為無障礙環境不盡完善,讓行動不便的身障者每一次下水及上岸,都必須付出高昂的人力協助跟體力。

安全風險高,下水前後最困難的一哩路

和美國小潛點位於九孔養殖池前端,一般潛客都需要小心翼翼走下陡峭階梯、越過不平緩的水泥斜坡,才能抵達水邊。行動不便的身障潛水員,因為必須把輪椅停放在岸邊的停車格,移動時亟需其他教練或志工幫忙。

臺灣身心障礙潛水協會」祕書長呂家瀅,是從第 5 屆的潛水「星光班」畢業後,回來當教練的聽障學姐。她舉例,遇到下半身失去知覺的脊椎損傷學員,通常都需1至3人協力抱/背/抬到海邊,但因為階梯狹窄,往往只能靠 1 個人獨力背負學員通過。

呂家瀅強調:「上岸尤其吃力,因為協助者不只要承擔學員的體重,還要加上 2 人衣服含水的重量。」

教學資歷豐富的總教頭、現任協會理事長陳克誠對這些困難更是深有體會:「受傷的往往不是障礙者本人,而是我們的志工跟教練。」他指出,即使搬運的姿勢對身障學員來說是舒適的,對協助者卻有可能並不順手,不僅施力困難,也容易造成傷害。

從岸上到海邊,必須先經過狹窄的階梯,這時候其他人也很難從旁協助,身障學員只能想方法爬下去。接著還必須走一段不平穩的坡道,需要 1-3 人從旁協助。攝/曾玉婷
教練或志工背身體不便的學員上岸。圖/身心障礙潛水協會提供

整個下水過程中,教練或志工常常得先把自己的裝備搬到海邊,再搬運身障學員的裝備、再背行動不便的學員前進,光一趟路就有可能要走3次。上岸時也是依序拆卸、搬運至少2人份的重裝,再把學員從海裡拉上礁石(地形落差高)、背回岸上,整個過程相當耗費時間、精力與人力。

為了不影響當地其他潛客出入水,團隊也必須將訓練時間和人潮錯開,安排在早上6點到9點左右。這代表所有學員、教練、志工幾乎得在清晨4點多就從家裡出發,對許多需要無障礙接送的身障者來說也極其不便。

近幾年來,協會集結了很多志工能量,一同投入身障潛水的行列,在訓練現場以大量人力支持夢想潛進。基於安全考量,所有協助的志工都需要至少具備進階潛水員的資格。

然而,一般人對於如何協助身障者尚且需要學習,何況本身已有一定風險的潛水運動。例如下肢不方便的學員在移位和行動時該如何背負、視障者該如何引導前進、肌力不足的肌萎學員該如何支撐等,許多時候冒然拉扯手臂或推移反而容易讓身障者受傷。

陳克誠坦言,志工協助的壓力很大,常因為怕身障學員摔倒受傷、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背負時總得高度集中精神,反而難以注意自身安全。有些人因此受了傷,後面幾次訓練就慢慢不再現身。

「不是他們不願意來。更多是因為環境的不友善,讓志工難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協助身障者。」陳克誠無奈說,即使是教學資歷豐富的他,也曾發生把人背出水面後,雙腿嚴重抽筋動彈不得的情況。

這些困境,都是身障者在多數潛點面對的日常。呂家瀅補充,臺灣多數的「岸潛」跟「船潛」往往缺乏友善的設施設備,10 年來,所有人都是這樣土法煉鋼的以大量人力,奮力克服萬難,一次次撐過從岸邊/船上到水邊的最後一哩路。

教練或志工背負肢體不方便的學員,從礁石處走到下水處。圖/身心障礙潛水協會提供

休閒育樂是基本人權、潛水有助身心復元

2014 年,是臺灣身障潛水啟動的第 1 年,也是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在臺灣國內法化的一年。CRPD 裡明定,參與休閒及體育活動是身心障礙者的基本權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隔年發布的《國際體育運動憲章》中,更強調運動與體育是「基本人權」。

即便在我國的《身心障礙權利保障法》中,也已明定要求各主管機關必須協助身心障礙者參與社會,保障其「休閒、文化和體育活動」的權利。再再顯示讓障礙者跟大眾享有平等的權利參與社會、改善休閒育樂設施的無障礙/可及性(Accessibility),是各國政府責無旁貸的義務。

第2屆聽障學員、被大家稱為「小剛教練」的黃振剛也呼籲,政府規畫游泳池和潛水場地時,應該全面設計無障礙環境,並且加強身障者參加潛水等運動的宣傳教育、提高大眾的認知跟理解,減少社會對身障者「需要被過度保護」的偏見。

「臺灣的潛水環境很好,海洋生態豐富又漂亮,為什麼不把水面上的相關設施做得更健全,讓所有人都能親近海洋?」陳克誠說,和美國小假日潛客多,代表有一定的潛水需求,若能先從當地開始改善,規畫平穩安全的出入水環境、建立基礎的無障礙設施,未來也能將經驗複製到其他潛點。

另一方面,國際間早有許多研究和報導指出,潛水對身心障礙的復元有莫大助益。在許多國家推動潛水共融社區、世界最大的潛水會員組織「潛水教練專業協會」(PADI)便在官網中明確指出,潛水時的失重狀態能緩解身體的疼痛,包括截肢、癱瘓、關節炎等慢性疼痛患者。

PADI 也強調,在陸上處處受限、承受社會眼光的障礙者若能拋開輪椅、拐仗和輔具、真正下潛進入汪洋中,將能重獲身體的自主權和成就感;跟潛伴與教練等人建立人際連結、擁有支持網絡,更能減少孤立感、促進身心健康。

學員於綠島潛水的照片,背後是綠島鋼鐵礁。圖/身心障礙潛水協會提供
學員們一起潛水團練時的合照。圖/身心障礙潛水協會提供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2011 年針對脊髓損傷退伍軍人的研究、英國雪菲爾大學醫學院 2016 年的水肺潛水計畫、英國協助上千名經歷截肢、創傷性腦損傷等退伍軍人的身障潛水組織 PFDD,也都證實潛水不僅能改善肌肉狀況、提升身體知覺敏感性,對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也有顯著幫助,甚至能減少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潛水帶來的益處,也反映在臺灣身障學員的參與經驗中。黃振剛就說:「不斷學習和提高潛水技能、克服身體和心理上的障礙,這種挑戰性的經歷,可以讓我更加堅強和堅定,願意成為教練回饋社會,協助其他身障朋友。」

從海岸到立院的爭權路:強烈盼望政府改善環境、提升公共支持

目前,臺灣熱門的潛水景點,北部主要集中在東北角、南部在墾丁,再來就是綠島、蘭嶼、小琉球等,這些地方海底蘊藏較多豐富的自然景觀。西部沙岸則因水質混濁、水底能見度差、景觀單調,潛客也較少。

其中,在「東北角及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以下稱「東北角管理處」)責任範圍內的東北角沿海,雖然潛點遍佈,但多數沒有業者管理。少數較有管理、環境規畫較完善的僅有龍洞的「四季灣」和「龍洞灣」海洋公園。

回顧身障潛水第 1、2 屆,當時教練團隊曾和身心障礙聯盟(當時的殘障聯盟)一起溝通爭取,促成東北角管理處跟四季灣業者協調,興建無障礙廁所、淋浴間和斜坡道,改善最基本的無障礙環境。陳克誠也曾因身障者被拒絕進入北口潛點,而率領教練團到立法院抗議、促成立委召開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管理處、營運業者等各方人馬的協調會

陳克誠說,目前協會常去四季灣舉辦潛水體驗等大型活動。但相較之下,和美國小潛點的海浪更平穩、生態也較豐富,加上沒有時間限制(四季灣水域只開放早上 9 點到下午 5 點半)、能避開人潮,避免影響其他潛客,仍是他們的主要訓練場,盼政府能更完善當地環境。

對此,東北角管理處副處長吳建志受訪時表示,針對東北角的天然海域,「管理處一貫以維持自然風貌為主,並不會興建或改變原有環境的建設」,仍鼓勵身障者前往有教練和救生人員的四季灣、龍洞灣海洋公園潛水,更有安全保障。

環境規畫較完善的龍洞「四季灣」,設有無障礙斜坡道。圖/身心障礙潛水協會提供
環境規畫較完善的龍洞「四季灣」。圖/身心障礙潛水協會提供

吳建志說,四季灣和龍洞灣海洋公園,近年都已陸續增設無障礙設施,包括廁所、坡道、停車場等,未來推動的其他建設也將會以這 2 處為主。東北角管理處作為「出租方」,持續鼓勵 2 處業者自行針對身障群體、規畫更多方便使用的設施設備。

若從觀光層面來看,隨著潛水器材與技術發展,休閒潛水(包括浮潛和水肺潛水)和潛水旅遊多年來在國際間興盛,許多地方已有研究顯示,身心障礙潛水者已是觀光市場上快速發展的消費群,值得業者投入。

而自然環境與無障礙設施的改善也並非互相抵觸。以國家公園為例,營建署早已從 2010 年起逐步分期推動友善環境措施,甚至在 2021 年推出無障礙旅遊導覽手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轄下的各個國家森林遊樂區,也積極在提供無障礙旅遊改善措施和資訊。

在高齡化的臺灣,「改善便利性、強化公共支持」與「守護自然環境」之間究竟該如何拿捏,似乎已累積一定的指引和經驗。相較之下,交通部觀光署轄下的國家風景區以發展「觀光」為目的,無論從人潮和目的性來看,都面臨更迫切的無障礙友善環境需求。

期待發展友善「所有人」的休閒育樂環境

另一方面,除了潛點,臺灣多數訓練場地也障礙重重、有待加強。陳克誠舉例,在公立游泳池訓練時,雖然有升降椅,卻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使用,例如下肢無力的脊隨損傷者,就很容易從座椅上摔落。也有其他教練看過設計不良的陡峭斜坡板,反而讓輪椅更有翻覆或傾倒的危險。

「無障礙設施不是形式,而要真正可行且好用。」—— 這是許多身障教練和學員的共同期許。

若借鑑國際,美國在其《身心障礙者法案》中,早已明定清楚的無障礙規範(Accessibility Standards),第 10 章針對戶外育樂設施,更詳加規範基本的無障礙路線設置標準(例如讓輪椅安全通過的斜坡坡度和寬度)。

另外包括游泳池從水下到岸上的轉移系統、升降設備等,也有清楚的指引,甚至強調除了座椅,還能提供扶手、頭枕、安全帶或支撐腿部的配備等,以回應更多元的使用者需求。

「為什麼不把水面上的相關設施做得更健全,讓所有人都能親近海洋?」臺灣潛水地點目前普遍缺乏無障礙設施,身障學員往往需要潛水教練或志工背負其通過狹窄的階梯、礁岩,才能下水和上岸。
相較於臺灣目前以大量人力協助肢體不便者下水、上岸,美國具體規範了相關無障礙轉移系統、升降設備。圖/身心障礙潛水協會提供
示意圖/身心障礙潛水協會提供

回首臺灣身障潛水 10 年歲月,民間自行投入摸索,甚至專門招收一般業者教不來、原本沒有機會學潛水的「中重度」障礙者,不僅累積多元教學經驗、落實身障平權,更奪得潛水考照的傲人成績。燦爛背後,卻必須自行承擔不利環境中的安全風險、耗費大量人力,亟需各方支持改善。

呂家瀅更強調,友善的措施並不只為了身障者:「每個人都會衰老、也有可能承受許多身體上的障礙。若能改善設施,現在許多年輕的潛水員未來也都能使用,繼續享受潛水的樂趣、發展潛水運動,而不會被環境排除在外。」


【潛進深海寶藏,十年感謝有您】特別展演活動

時值身障潛水在臺灣推動滿十週年,臺灣身心障礙潛水協會將於 10 月舉辦特別感謝活動,展現十年來的心血成果,邀請支持者一同見證臺灣推動身障者休閒潛水權利與無障礙環境改善的十年歷程。

時間 | 2023.10.15 ( 日 ) 14:00-16:00(開放入場:展場 13 : 00、活動 13 : 30)
地點 | 臺北國際會議中心4樓貴賓廳(臺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1號)
報名|https://us.rightplus.org/diving20230122
截止 | 10/10(二)前線上報名,名額有限。報名後將以電子邀卡回覆,方為報名成功。
身心障礙潛水協會官方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DSD



善盡天良【後臺人生 EP4】無障礙潛水臺灣傻傻做,竟成世界第一?


讀上篇:十年奇蹟、再開先例!視障教練教出全盲潛水員,第一名畢業顛覆眾人想像

延伸無障礙的休閒和育樂權:
1. 「在海裡,拋開拐杖和輪椅,我們都是自由的」臺灣無障礙潛水,成就汪洋中的奇蹟
2. 無障礙旅遊全紀錄:和使用輪椅的姊姊們泛舟、騎沙灘車、走步道
3. 音樂祭來了!英國 NPO「態度就是一切」教你打造友善表演盛會/【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4. 藝文共融的 10 種友善設計: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感受到美與藝術
5. 坐輪椅玩爆遊樂園 feat. Chairman 椅人、輪椅女孩雪莉


首圖/身心障礙潛水協會提供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曾玉婷
曾玉婷

Right Plus 特約記者,文字工作者。喜歡書寫和音樂。志向是真誠對待生活中的每個枝微末節。最近經常會想起:「這是人們會說起的一年,這是人們說起就沉默的一年。」

文章: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