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同學我有問題》2021 創學程2:創新,從模仿開始

 本活動目前未開放報名(尚未開始或已截止)。
💌 線上活動,雲端相聚 💌
《同學我有問題-2021 創學程系列 》第2場,再次邀請3位公益同窗,分享他們如何向國際取經、將服務落地臺灣,在全然不同的文化與政治背景下堅守核心價值,從多層次的模仿到開創本土化變革,為未來世代累積珍貴的在地服務與經驗。
2021-09-26 14:00   至   17:00 加入 Google 行事曆
2021-08-30 19:00   至   2021-09-26 12:30

RP_創新從模仿開始_FB02_0.png


他山之石在臺灣:再好的國際經驗,沒有細緻在地化都可能失敗。

移植北歐的公共托育、向德國取經的多世代共融、遵循全球標準的精障會所,
多層次的
模仿落地後的創新

你學會了嗎?

📣 從北歐學習、小規模試行、推動立法到捲動國家資源,臺灣保母制如何從沒保障、沒證照、亂喊價的無政府狀態,走到如今一區一中心的優質公共托育?服務仿效與政策轉化的過程中,哪些價值必須堅守,哪些標準又得妥協?

📣 一個理應遵循國際準則的「精障會所模式」,如何適應臺灣的方案規格、符合評鑑指標?一個陌生的精神障礙社區融合理念,如何披荊斬棘、策略溝通,從民間自發到公部門協力,讓創新服務在僵固的框架下,走出符合國際標準的「臺灣模式」?

📣 長者、兒童、家庭與障礙者,如何在空間裡自然相遇,成為沒有血緣的大家庭?從德國多世代之家到屏東跨世代共融園區,臺灣如何借他山之石,撐開包容的空間、用「關係」發展社區照顧,進一步開創更多可能?

學我有問題-2021 創學程系列 》第2場創新,從模仿開始,再次邀請3位公益同窗,分享他們如何向國際取經、將服務落地臺灣,在全然不同的文化與政治背景下堅守核心價值,從多層次的模仿到開創本土化變革,為未來世代累積珍貴的在地服務與經驗。


◎ 延伸閱讀:
「好的模仿」助你創新

 模仿,是創新的第一步!

💫 活動流程 💫

13:45-14:05 空中相聚與開場
14:05-14:35 劉
毓秀:北歐經驗如何在地轉化
14:35-15:05 廖福源:國際準則走向臺灣框架
15:05-15:35 周文珍:從模仿開創世代融合


15:35-15:50 中場休息


15:50-16:50 多多訪問 & 現場 QA 同窗提問
16:50-17:00 尾聲

 

💫 分場簡介 💫

📢 Sharing 1 北歐經驗,如何在地轉化?
🔹 公益同窗 1:劉毓秀 彭婉如基金會董事長

臺灣婦運先驅,彭婉如基金會創立推手與現任董事長、臺大外文系兼任教授。畢生致力於性別平等、女性就業、公共托育普及化與高齡照顧思維翻轉。

90 年代多次赴北歐考察取經,上世紀末開始在臺推動 3 歲以下社區托育保母制。編著有《北歐經驗,臺灣轉化-普及照顧與民主審議》等書,相關研究與在地實踐成為臺灣民主運動與社會福利政策重要指引。

◎ Sharing:

2008 年,臺灣正式啟動引自北歐的保母制度,提供平價、可靠的普及托育,支持父母兼顧家庭與職場,也成為我國第一個全面性由政府提供服務、承擔部分費用的「實物給付」福利措施,更是臺灣邁向照顧公共化的里程碑。

新法推行不易,從 90 年代劉毓秀等學者專家向北歐取經,歷經社區小規模試行、設計法規與制度,以及各縣市利用民主審議模式滾動式修正,不僅深化臺灣政策執行的民主效能,也打造出如今遍及全臺的 72 個居家托育服務中心、總計 450 位訪視員,針對保母托育進行訪視督導。

◎ Asking:

在北歐經驗中,保母托育已延伸至整體社區關懷,臨時請假的保母甚至可立即找到其他保母支援,孩童、家庭與保母們皆彼此信任。臺灣似乎尚未走向此境界,是否在服務引進臺灣後,因應社會環境、政經背景甚至民主審議素養而有所妥協?自 08 年制度上路至今,我們又做了哪些創新?

◎ 延伸閱讀:

《北歐經驗 x 台灣轉化》普及公共托育又充分就業,北歐國家為何辦得到?


📢 Sharing 2 當國際準則走進臺灣框架
🔹 公益同窗 2:廖福源 伊甸基金會真福之家主任

挑起一磚一瓦的社會工人。現任伊甸活泉之家、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真福之家、敲敲話行動入家團隊主任。在專線服務中讓家屬陪伴家屬、讓照顧者傾聽照顧者,在精神危機中促進家庭對話、辨識背後的結構,也讓受苦的經驗成為聆聽的起點。

精障會所模式成為社工生涯的啟蒙,不僅解放了專業關係,也是以社群關係為基礎的平權實踐。另一方面,使用藝術培力讓精神疾病經驗者產生自己的主體文化認同、促進社會溝通。相信「我們需要的不是幫助,而是一種相認。」

◎ Sharing:

90 年代末,臺灣精神障礙領域開始向外學習「會所」模式(Clubhouse)。會所模式始於 1948 年的紐約活泉之家,是美國極具代表性的社區精神復健服務,依循全球會所一致認可的 37 條會所準則,致力協助精神疾病經驗者融入社會,並達到社交、經濟、教育及就業目標。

2004 年,伊甸基金會在臺試行會所「活泉之家」(今日的「真福之家」),2012 年成為北市社會局委託服務。過程中從一開始不合身的身心障礙機構框架,到服務紀錄、案量 KPI、人力比等,經歷多次方績效與標案規格適應爭取,在堅守國際會所準則、認證、精神與在地資源取捨之間,積極求存至今。

◎ Asking:

國際會所組織為精神障礙會所模式訂定了明確的執行準則,甚至在認證過程中要求安排與當地政府見面,協助在地會所爭取發展空間。真福之家為取得認證,在人力、時間與服務設計上也付出極大心血,您認為民間團體在臺灣推動國際服務紮根成長,還需要什麼樣的內外協助?

◎ 延伸閱讀:

⧁ 【民視異言堂】瘋印的異世界

 精神障礙者開創的快遞服務:不再需要假裝沒病,不再落入「失業而後無家」的惡性循環/「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 Sharing 3 從模仿開始,開創多世代融合
🔹 公益同窗 3:周文珍 畢嘉士基金會執行長

畢嘉士基金會執行長。畢嘉士基金會致力於臺灣屏東的居家照顧、到宅沐浴、日間照顧與多元創新服務,以及位於非洲馬拉威的教育與社區發展工作。

服務範圍跨越國境,對象包括長輩、身心障礙者、原住民、青少年及弱勢處境婦女。鼓勵社區裡的每個人都能跨越年齡與身分,進行跨世代交流,彼此得到照顧與成長。

◎ Sharing:

2017 年底參訪德國,2018 年 6 月攜手企業與屏東基督教醫院、屏東勝利之家,開展全臺第一個多世代社區共融園區「聚樂部」,結合水中運動場、遊戲場、花園與交誼空間,提供多元學習、身障就業、支持團體、手作體驗、年節活動等服務。

除了承襲國際模式凝聚社區網絡,也加入障礙孩童的共融設計,並且從空間規畫開始便力圖打破隔閡,旨在「以空間創造關係,以關係照顧社區」,進一步提升在地的參與和認同。

◎ Asking:

不同於德國「多世代之家」擁有政府支持,民間在參訪學習後回臺自行開展服務,雖擁有較大的彈性可變革創新、結合在地文化發展「臺灣模式」,但少了公部門角色也讓資源募集與服務永續成為一大考驗。3 年來,這樣的堅持有何利弊?又如何克服困難?

◎ 延伸閱讀:

⧁ 從臺灣的偏鄉到世界的偏鄉,畢嘉士改變了什麼?
「我人生中最接近當阿公的體驗。」3代共生的跨世代社區,讓受創兒童、孤獨長者與困難家庭自然相遇 


💫 協辦好同窗 💫
🔹 蘆葦女力公益信託社會福利基金

蘆葦女力以「社會創新」及「跨界合作」為核心,構築跨域資源整合平臺,支持社區夥伴及在地組織勇敢追夢,推動女力發展為核心的社會創新、社會企業及社會福利服務。

致力社區工作、性別平權,重視社工專業與組織發展。2021 年支持多多益善展開《同學我有問題-2021 創學程系列》共3場活動,矢志推動社會工作創新成長。


💫
 活動費用與資訊 💫

⧁ 同窗價 $350 元(可刷卡或超商繳費)
⧁ 凡是臺灣公民對話協會會員,或多多益善的定期定額捐款人,馬上享活動優惠價 $250 元!(馬上點我支持多多,成為定額捐款人!)
⧁ 「繳費完成」即為報名成功,將各別寄信通知活動資訊。

❤️ 其他注意事項 ❤️:

  • 因人手有限,活動前 24 小時內取消報名,無法退費,尚請見諒;若需取消報名,煩請提前通知後,可退費 7 成(另扣除手續費 15 元)。

  • 活動聯絡人:王小姐 0912031250
     

💫 關於《同學我有問題》2021 創學程 💫

同學我有問題》是多多益善的年度共學學程,以 Asking and Sharing 為精神,在關注社會工作發展的蘆葦女力支持下展開的系列活動,開放 NPO 們向公益同窗提問分享。身為到處問問題(?)的採訪團隊,多多始終相信打破砂鍋問對問題,是促進思辨與討論的良方。

今年的3場學程以創新的公益服務為主題,第一場旨在從日常流程中改變工作方法,舊瓶裝新酒也能帶來意外成效;第二場( 9/26)強調「成功的創新從模仿開始」,了解國際模式引進臺灣在地化的困難;第三場(預計 11 月底)聚焦看似無中生有的嶄新服務,其實是始於需求而生的在地方案

為了充分開展對話,每場邀請 3 位公益同窗進行 3 小時紮實互動,包括經驗分享、多多即時訪問、現場提問,以及空中交流。別忘了帶著你的疑問前來,與同窗們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 推薦閱讀:
多多益善創新專欄系列文章:創新!不是空話 THINK GLOBALLY

 

原價:我(還)不是協會會員或定額捐款人 NT$ 350
優惠:我是公民對話協會會員/多多定額捐款人 NT$ 250
電話: 王小姐 0912031250
Email: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